当前位置: 主页 > 收藏 >

战国青铜器的特点和成就

时间:2017-01-07 10:25来源:中国文物网 作者知冬 作者:admin 点击:
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富于生活气息,注重实用而别出心裁,华贵绚丽又不失大雅。此时的纹饰已从过去奔放的粗花,变为工整的细花,并向图案化方向发展,神秘色彩大为淡化。这一时
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富于生活气息,注重实用而别出心裁,华贵绚丽又不失大雅。此时的纹饰已从过去奔放的粗花,变为工整的细花,并向图案化方向发展,神秘色彩大为淡化。这一时期青铜器的特点和成就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讨论。
 
  战国时期青铜器的时代特点
 
  一.列国器物大量出现
 
  西周属周王室和王臣制作的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占大多数,诸侯国的为数甚少。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东周王城,开始了春秋战国这个激烈动荡和深刻变革的时代,王室衰微、列国蜂起、诸侯争霸,新兴势力不断出现,文化由于创新与个性变得纷繁多彩。在青铜器上则表现为王室、王臣的礼器几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列国诸侯、卿大夫甚至卿大夫家臣铸造的器物。这和当时王室衰微而诸侯、大夫及家臣势力不断壮大的形势相吻合。
 
  二.地域风格的形成
 
  从器型风格上看,大体上呈现以三晋为中心的中原、以秦国为中心的西方和以楚国为中心的南方三足鼎立的格局。
 
  [1] 三晋青铜器。春秋中期以后,随着列国的强盛和自身文化特点的形成,三晋青铜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山西侯马上马村、浑源李峪、闻喜上郭村、长治分水岭、万荣庙前村、太原金胜村、长子、潞河等地,河南辉县固围、赵固、林县、陕县、新乡,新郑、洛阳等地,河北的邯郸百家庄、邢台东董村、南大汪等地,都以出土青铜器而闻名。这些青铜器在继承西周以来晋之传统器形基础上,增加了方座豆、盖豆、敦、各类鸟兽形尊等崭新的器类,将传统的食器系列鼎簋鬲舟盘,变为鼎豆壶盘 组合为主,与同时期的南方楚器,西方秦器有明显的文化差异。
 
  [2] 秦国青铜器。战国时期秦国青铜器继承了西周传统,并具有自身的风格。迄今发现最早的秦国青铜器是陕西宝鸡西高泉村 1号墓出土的一组器物。其中壶、豆 2件,为西周遗物;三角锋的戈,则是春秋前期的标准型式。陕西户县宋村及甘肃灵台景家庄墓葬所出青铜器在形制上已有明显特点,鼎腹极浅,蹄足粗壮,开创了东周秦鼎的独特型式,簋口微敛,两耳小而无珥,是秦簋的通制。纹饰以窃曲纹、鳞带纹为主。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随葬品多仿铜陶器,铜器出土不多。战国晚期秦墓,如凤翔高庄野狐沟1 号墓等,出现了鍪、蒜头壶等富有特色的典型秦器,并延续到秦代。
 
  [3] 楚国青铜器。楚国青铜器从西周晚期开始,显露出楚文化特有的风采,到春秋早期,楚国青铜器已经摆脱周式铜器传统的束缚,新的楚式铜器开始出现,楚国特有的束腰平底的升鼎,小口带盖的罐形康鼎,折沿束颈的繁鼎,是在青铜重器正鼎系列中首先显示出标新立异的楚国风格。在装饰上,楚器的繁缛夸张使青铜器在厚重中充满了灵性。失蜡法的出现,更是将青铜器由神秘的祭器变成为玲珑剔透的艺术品。在铭文上,楚人用波折流丽,富于变化“鸟虫书”、整齐有致的韵文,传达出楚人谴词造句和书写中唯美的思维习性。
 
  此外,北方、西南方、东南方等几处少数民族区域也各有其独特风格。在东周时期长期的列国兼并争霸中,诸小国纷纷为强国吞并,只留下这些小国墓葬所出风格各异的青铜器,述说出一代国君的繁华旧事。
 
  三.各地区之间逐渐交流
 
  这一时期,各地青铜器的风格特色愈见明显的同时,也存在这交流和融合的现象。例如吴越地区流行的细线云雷纹在楚地也时有发现,而原先用于北方的带钩也传播到了南方,从物质文化角度反映出东周时期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四.铸造技术的长足进步
 
  战国时列国在政治上的分裂导致各国的青铜工艺独具特色;冶铁技术的提高和铁工具在铜器制造业中的使用,为铜器作坊内部更细密的分工和发明新技术提供了有理条件。
 
  战国青铜器的工艺特点和成就
 
  [1]铸造:失蜡法工艺逐渐开始流行,在春秋时期发轫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整体铸造工艺技术趋于简单粗陋,但金属细工却有新的进步,特别是鎏金技术的方面,使金属工艺发射出异彩。浇铸技术有了很大进步,除继续使用浑铸法外,广泛采用分铸技术,将铜器的耳、足、环等附件先铸好后,嵌在主体范中,再浇铸铜液,让器身和附件熔铸在一起。一般工具和兵器仍然是合范铸造,一范多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器类:蒸煮器有鼎、鬲、等;盛食器有簋、豆、敦等;酒器有卣、壶、尊等;水器有盆、鉴、盘等。此外还有工具、兵器、车马器以及日常生活用具、衣服装饰品和货币等。礼器相对减少。铜镜和带钩就是比种类型的代表。特别是带钩种类繁多,形饰雅致,深受当时人们的欢迎,战国时期广为流行。
 
  [3]器形:早期仍沿袭春秋晚期的一些特点,中晚期变化较大,器壁趋向于越来越薄。盖上有三牺、三环或三鸟钮的鼎很盛行,鼎足变底矮;豆作长柄深腹状,有盖,盖上有抓手,可仰置;簠足变高,口不外侈,上下常有子母卡口,器体变深;甗下部的鬲只有三短足,逐渐变成釜形;盉为圆腹,有螭梁;壶的种类很多,有圆、方、扁、瓠形和圆形带流的;戈多三至四穿,援狭长而上扬,有的内部也有刃;剑普遍发展成细长形的。
 
  [4]纹饰:大量出现人事活动图案,还流行绳纹、贝纹、三角纹、勾连雷纹、花朵纹带等,蟠螭纹则趋于简化,变为成组或单体动物图案。动物纹也很发达。常见的有虎、牛、羊、鹿、鹰、雁、鱼、蛇、猪、狗、熊等。大部分是高浮雕或全器作成某一动物造型。其中虎、鹰、牛、鱼四种动物应用最广泛,常常放在器物最突出的部位。
 
  [5]铭文:大量是刻铭,字体较小,笔画很细。由于钢材出现,为刻镂工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铭文内容一般较简单,多记载容量、重量等,这与当时商业经济的发展、度量衡器的进一步使用先观。器物上常有职官名和"物勒工名"的形式。 各国器物上的一些题名读研究坚定器物的国别和年代有重要的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推荐内容
合作媒体 机构
关于我们 产品介绍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版权说明 免责声明 隐私权保护 友情链接 专家顾问 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