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收藏 >

陈文令:一切的远行都是为了更好的回归

时间:2018-10-06 20:28来源:中国艺术新闻网——中国 作者:admin 点击:
2018年10月5日,新一季的厦门翔安面朝大海澳头文化艺术季的主场馆澳头超旷美术馆开馆展有限与无限陈文令当代艺术展,是艺术家陈文令近几年来对雕塑、绘画、摄影、手稿等艺术方式

  2018年10月5日,新一季的厦门翔安“面朝大海·澳头文化艺术季”的主场馆澳头超旷美术馆开馆展——“有限与无限”陈文令当代艺术展,是艺术家陈文令近几年来对雕塑、绘画、摄影、手稿等艺术方式较为完整的综合呈现。此次展览由厦门市翔安区宣传部、翔安区新店镇人民政府主办,在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澳头渔港特色小镇的超旷美术馆与科考码头展出。分为两个展区:

  科考码头展区:展出不同体量的雕塑、装置作品,以代表作品《共同体》作为“世界凯旋门”,沿“神道”长堤至尽头形成独立空间,面朝连接东海与南海的台湾海峡,远处眺望可见金门。

  超旷美术馆展区:数件雕塑作品在馆外与半开放区域融入建筑体,馆内分为4个区域分别展示不同时期的雕塑、装置、摄影、油画作品,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0余件手稿与文献资料,可系统了解艺术家创作经历。

  厦门,是艺术家陈文令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生活了整整十八年,经历过很多挫折与磨砺,而让他在中国艺术家界破土而出的展览就是在2001年厦门海边展出的“红色记忆”系列作品展,“小红人”雕塑火遍中国,厦门就成了陈文令艺术的发源地。艺术家陈文令带着感恩之心把此次展览意为远行之后的回归,用艺术为故土带来美好和温暖。在“文化艺术季”开幕前首先举行了澳头超旷美术馆开馆开馆仪式和陈文令工作室揭牌仪式。此次展览由厦门市翔安区宣传部、翔安区新店镇人民政府主办,在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澳头渔港特色小镇的超旷美术馆与科考码头展出。

  科考码头展区

  此次陈文令个展不同于以往展览空间的呈现,在于故土的自然、人文景观与他雕塑作品的高度融合。陈文令的大型雕塑与大海、蓝天之间有着天然的血脉关联。因此,此次在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渔头渔港小镇的科考码头展出的大型雕塑,具有不同于以往展览的仪式感。而科考码头位于东南沿海突出部,与厦门岛、金门岛隔海相望,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阔的自然景观形成了与历史、当下、未来三者的关联。

  当来到海天一色的科考码头,首先迎面而来的是《共同体》这件20米跨度的大型不锈钢金属雕塑熠熠生辉,通过如“凯旋门”般的入口,其他雕塑如屹立在“神道”两旁延伸向海天衔接处。

  其中展出的“共同体”这件大型公共雕塑作品是根据中国古代首创的赵州桥的架构原理,并以中国诸多传统文化的元素、世界文明史上的若干经典名作和图腾重构出一座新的人类普渡之桥,也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

  在策展人顾振清看来,陈文令的《共同体》系列是一种致力于将人文符号及艺术史范本进行语境重构的集成式作品。艺术家把人文世界的一些符号和范本赖以产生的时间、场合、地点等因素进行切割、抽离,剥离这些符号、范本原有的前言后语,重新构建的其上下文本,从而创造出全新的所指及意义。这种知识分子式的视觉生产,几乎聚焦于陈文令近年来所有以集成创新理念创作的雕塑之中。陈文令常常施行语境重构的魔法,把自己的既有作品与现成品、或多件不同的既有作品作出种种匪夷所思的契合、并置、混搭关联,以此激发灵感,创作出集成式的新作品。艺术家深入到人类的符号学谱系之中,把具有异质关系的现代性元素和亚洲传统文明的基因元素进行去脉络化、去功能性的重新组装、重新结构,从而让这种重组、重构成为自身一种特殊的文化混血、符号杂交样式的知识生产,成为在多种人文传统血脉中汇聚并蔓延的一种再增细胞。对陈文令而言,当代艺术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文学科、人文领域,拥有着独立的价值体系。正是这种当代艺术的独立的价值体系,让陈文令体会到了一种自由的有限和艺术宇宙的无限。由此,他亲力亲为、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一种不断自我蜕变的人生境界和不断自我刷新的原乡精神。

  陈文令在《中国风景》系列中讨论自己的文化基因,人和天地合一,人和天地之间的平等对话。在策展顾振清看来是艺术家很大的一个飞跃,而《共同体》是一个标志性的作品。

  超旷美术馆展区

  在此次“有限与无限”陈文令个展中陈文令呈现了早期的“小红人”“拜物教”等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分以及之后的不同时期的作品,而且以油画、摄影、手稿的多种方式言说个人创作的线索和路径。此次展览的策展人顾振清评论道,陈文令的艺术是有限的自由,无限的想象。陈文令是以其独具一格的雕塑才华和空间造型能力而迈进国际当代艺术语境的中国艺术家之一。陈文令的老家是福建安溪,与蜚声海内外的闽南华人艺术家蔡国强、黄永砯的幼年和青春期的生长环境相似。安溪,让生于斯长于斯的陈文令,不但领略了妈祖信仰等多神明崇拜熏陶下的闽南民间文化的精神洗礼,而且还承接了闽南民间社会结构诸如乡族组织、结义帮派潜移默化的传统价值认同。

  陈文令在展览现场向介绍:“《超常规》这是两件旧作现成品的组合,源于先前展览空间高度的限制所作。呼应了本次展览主题‘有限与无限’。你是否联想到电影《邪不压正》?艺术作品经常会在偶然与必然中与社会的其他信息产生上下文关系。”

  摄影作品是对将要被丢弃的作品的“封存”,在寒冷的冬日喷水结冰后并被记录,显现一种“凝固的欲望”,陈文令对“无用”的“废弃作品”在不舍的别离前进行再造。

  陈文令在20余年来画了5000多张手稿,从小就喜欢写字、画国画,练就了童子功,这一习惯保存至今,对于他而言,手稿这种图像日记的方式除却积累创作素材和储存灵感的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是一种锻炼——“脑部体操”,人很容易故步自封、迟钝、退化,坚持画手稿可以保持大脑的活跃和清晰。

  这种闽南文化根性及其二元化的深层文化结构的影响,不但在陈文令的艺术创作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和张扬,而且还赋予他在艺术的有限自由和无限想象之间进行驾轻就熟的切换、调整,并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一种魔力。这种魔力,可以变他者为自有,化有限为无限,可以春风化雨,可以点石成金。

  陈文令在艺术创作中所感受到的有限自由,是一种尊重雕塑传统游戏规则下技术精进、语言纯化的自我历练。他往往从雕塑材料和介质的自然属性出发,来把握雕塑自身的美学逻辑及其秩序感。他的表现性语言所凸显的奇思妙想都有传统雕塑的逻辑起点和发力点。无论是一种液体流淌、滴落的表面效果,还是一种重力与反重力的物理能量实验,还是一种不同雕塑成品和道具碎片的集成方式,陈文令都通过类比的语言惯性、灵活的表现技巧和反讽而又幽默的视觉语汇加以实现,从而塑造一批又一批令观众既熟悉又陌生的超日常形象,构建起自身雕塑艺术的一种鲜明风格、高辨识度和个体特异性。

  陈文令常常施行语境重构的魔法,把自己的既有作品与现成品、或多件不同的既有作品作出种种匪夷所思的契合、并置、混搭关联,以此激发灵感,创作出集成式的新作品。艺术家深入到人类的符号学谱系之中,把具有异质关系的现代性元素和亚洲传统文明的基因元素进行去脉络化、去功能性的重新组装、重新结构,从而让这种重组、重构成为自身一种特殊的文化混血、符号杂交样式的知识生产,成为在多种人文传统血脉中汇聚并蔓延的一种再增细胞。对陈文令而言,当代艺术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文学科、人文领域,拥有着独立的价值体系。正是这种当代艺术的独立的价值体系,让陈文令体会到了一种自由的有限和艺术宇宙的无限。由此,他亲力亲为、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一种不断自我蜕变的人生境界和不断自我刷新的原乡精神。

  就如艺术家陈文令本人说道:远行是为了更好的回归,回归后才能派生出更大能量的远行。在远行与回归之间,艺术家应该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人性更建全、文化更包容、创作更自由的艺术从业者,“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永不抗拒生命交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真正的勇者。”

  在当天下午的开幕仪式前,举办了“面朝大海·澳头文化艺术季”暨陈文令当代艺术展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分别由策展人顾振清和著名批评家贾方舟主持。

  第一场研讨会,策展人顾振清把议题引向对陈文令三十年创作状态和艺术语言的评述,并且厦门作为艺术家第二故乡的文化语境,结合澳头特色小镇的发展谈一谈看法。

  “在他的作品中,幽默、调侃、反讽、民俗、民间传统文化的因子,包括传统写意画非常巧妙的应用到雕塑作品来,我想这些都是陈文令作品极富魅力的地方,风格语言上的独创性非常明显。”著名批评家皮道坚教授从陈文令的魔幻性主义的表现,洞察到艺术家陈文令的创作语言中特别强调感觉的作用。并把感觉的作用上升到认知能力的程度,是对理性的一种超越,这里面也正好呼应了“有限无限”的艺术主题,把有限架于无限想象中。

  著名批评家陈孝信先生从陈文令的素描艺术和素描草图发现了其中的骨髓,就是他的线描方面的天分。尤其是他在走笔的时候那种天马行空的线条的想象无论是写意还是自己完全想象的走笔都成为了他很多创作的一个灵感的积累,陈孝信认为陈文令的线描不仅可以释放心理能量,也是一种自省的工具。并且他的线描作品为他的雕塑装置作品提供了素材,提供了灵感,提供了很宽阔的背景。从图文分析的方式把陈文令以前是尘封在雕塑作品背后的工作经验完全打开,成为陈文令的另一个艺术的空间,一个独立的创作空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李公明谈到:“陈文令下一步的裂变,我以为他如果会更多的研究这个时代的走向,人们的心情,焦虑、痛苦、绝望等等,他的裂变有没有可能往另外一种方向去靠,他的作品可以表达一种大家都想表达的情绪。”

  著名批评家、中央美术学院殷双喜教授从“世态炎凉 海阔天空”的八个字展开对陈文令创作、生活历程中屡屡经受挫折,而不改初心的艺术理想。并且在艺术上的开拓精神与想象力有着鲜明的表现。“小红人”也见证了陈文令艺术的野蛮生长。

  著名批评家俞可谈及陈文令作品创作方法和策略。用传统的媒介去跨越传统自身媒介给自己的设限,放在一个流动空间里寻找这种可能性的时候,无疑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个案,尽管是传统的,但是仍然可以引起我们进入或者引起我们参与的一种空间认识。

  批评家童焱作为陈文令的好友,从三个相处的故事来评述陈文令称作中的不屈服的生命意识。艺术的创新意识和文化意识。

  批评家陈海涛从当地的手工艺与陈文令创作的之间的关系来梳理艺术家创作与本地文化之间的关联,以及陈文令创作语言中的多条线索。

  广州美术学院胡斌教授从陈文令创作中的东方式整体观谈起:“在他的作品当中看到自然与动物,或者自然与人物、现实与梦境、有机与无机,凝固浴流动,尤其是此岸和彼岸,就是现实和未来的世界,他就是进行了无缝链接,就是没有界别的穿梭,正好跟当下的一种潮流,就是重新回到一个好象对古老智慧的追寻当中去,这个潮流是能够契合起来的。第二,由这个整体观我就想到文化的整体观,因为前面有的老师谈到福建作为一种边缘当中的边缘,我也觉得怎么做到中心当中的中心,这个我想到我曾经参加过一个研讨会,台湾有一个学者,怎么把台湾放到一个大的文化中心里面,因为台湾相对中国文化艺术圈来说可能是边缘,但是画了四个圈台湾都是中心,比如妈祖文化圈、海洋文化圈,台湾都成为很中心的地带,所以我就觉得从文化整体观,区域的整体观来说,福建完全可以从这个角度打造一个带有福建文化特点的核心。”

  第二场研讨会,由著名批评家贾方舟先生主持,在他看来陈文令从中国当代艺术三年展展出《小红人》开始出发,就像一个生猛海鲜闯到了北京,让人牢牢记住这样一个从福建来的艺术家。“所以我觉得陈文令是有很多可塑,现在他又回到他的家乡,我觉得是荣归故里,衣锦还乡。”

  四川美术学院王林教授从陈文令驾驭多种多样多形态的雕塑语言和综合集成的能力观察,堪称雕塑界幻像现实主义的天才。另外,从陈文令的雕塑语言建议未来创作应注意的问题。

  著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杨卫从陈文令的个人化工作方法与生活状态讲起,谈到陈文令创作语言的独特性与厦门这座城市的密切关联。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分析,陈文令雕塑语言的发展与中国社会变革密切关联,但也不要忽略了当代社会和全球化的影响。陈文令的作品是把真正中国的在地性大于全球化的抽象化的语言,这也是中国雕塑之路之一。这一点上陈文令做出自己实践的结果。中国艺术家不仅要说要做,用做的行动来证实能够把中国在场很多的混杂、多元甚至是矛盾的图象结合在一起,包括“共同体”一样的作品是结合了古今中外的东西,这恰恰是当代文化的特点,也是消费文化的特征,这一点艺术家不能做出反应,无法迎合或者迎接这个时代的挑战。陈文令在敏感性上是契合时代需要的,也是陈文令可以获得他今天这种成绩和获得大家这种高度的肯定是有内在的关系,所以说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当代的艺术家还是要从中国现场发现中国的问题,把中国给人带来的挑战的压力释放出来。所以陈文令就是一个好的案例。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端延教授认为陈文令的观念艺术不再是传统单纯的批判了,他的观念艺术是叙事的观念主义和表现的观念主义,在具体的艺术策略上可以从两个方面,可能从价值观上在我看来,陈文令的艺术是一种游牧主义,游牧主义是在青高原著作里面的后观念主义的。游牧主义是全球化时代特有一种现象,就是文化没有边界。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封闭的时代很难产生像陈文令这样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面貌。

  中央美院艺术管理学院院长余丁教授从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个不管陈文令的东西有多么的丰富,在我看来,总体上它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其实我认为它就是达利的后裔,所有天马行空不是出自于有意识的行为,而是无意识的,不是这样的情况有一些东西是出不来的,无论是画水墨画还是做雕塑,这个是我们在他的作品中看到的最重要的一个东西。第二个东西,这个东西说明这个是强调个性的艺术家,陈文令是一个强调个性的艺术家,他有找到自己的个性。

  第二个观点是陈文令的作品是符号反复的演练与图像多样性的结合。不管图像有多少多样性,在墙上看到各种各样的图像和各种各样的尝试,包括地上使用的鹅卵石或者是不锈钢的鹅卵石,“小红人”永远在,那头猪也永远在,这种符号的不断的演练和图像的多样性的适应,图像多样性与符号的演练当中,还包括两种概念的对抗。事实上,从“小红人”开始是一种对权利的嘲讽或者是对权利的对立关系,但是后来陈文令把他对于权利的想象,或者是把它称之为权利美学的话,陈文令已经不是权利美学,而暴力美学,用暴力美学打掉了权利美学。事实上陈文令的图像与符号的反复演练是关乎权利的。

  第三个,陈文令的公共性是世俗的公共性,陈文令参加过我策划的两个展,我把陈文令的两件东西放在卡塞尔河边的公主公园,他的作品可以随便放,20多个艺术家的作品只有他的作品是可以放在任何地方。我们换一句话说陈文令的公共性在于他能够去与空间对话,而不是去与空间妥协,或者是选择空间,这种空间的适应性是非常强的,而这种空间的适应性是一种世俗的公共性。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用三句话来概括陈文令是一个双面人,就是一对矛盾的双面人,有表象,有内核。由于他个性,他的作品当代艺术表象下的一位现代主义者。第二个是他是一个披着世俗外衣的精英主义者。第三句话他是混迹于市井江湖的文人知识分子。

  著名批评家、云南大学管郁达教授感兴趣的是从人类学的角度、现代主义、当代艺术、普世性观察陈文令。他认为语言的在地性的实践,必须有个体去实践和完成,陈文令的身上就有这种完全不按照所谓现代主义和学派派的规矩去做事情,完全是天马行空。这个地方性的力量,我觉得有可能是中国的艺术现代性重建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而且这股力量已经显现出力量,都有种非常生猛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有世俗性,这个是很重要的,是包裹着精英的一种姿态。

  天津美术学院高岭教授表示陈文令的艺术语言里没有逻辑的起点,也没有逻辑的终点,没有前后上下左右,所有空间是融为一炉的。陈文令的特点是如果是别人做一个场景,他可以做两三个场景,他有这种超常规性的能力,这个都是他的独特性。

  西安美术学院王檬檬副教授发言中谈道:”共同情境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以真实的经验获得表达与交流,以互动的方式促进自我知识边界的拓展和延伸。我想这对于陈文令作品来讲,他的作品无时无刻不在回馈这个问题,并不是单一的全球语境下的一个地方文化的问题。共同情景是以平等、自愿的方式共享个体对世界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开放性使个体即使在寻找共性的时候也是呈现出个体性的差异,这个差异性在陈文令老师的作品里面,我想他不仅仅代表着一种地方全球主义,也同时呈现出一种全球的地方主义。”

  中国人民大学夏可君教授在发言中提出:“陈文令创作的根源来自于海洋,具有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并打破边界,不断蔓延的能力。不断转移变形的想象力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超现实主义,他把超现实主义变成中国物化东方式的想象。第二是来自于福建民间的特有的仙道和佛道的想象,这个想象是陈文令东方式的根源,而不是超现实主义那样一种想象。这种想象还有第三个环节就是自然的历史性,无论是人和事的融合,都是对自然本身相似性魔幻变形的想象,是回到自然本身的想象性,这三个想象力的根源是陈文令在重写现代性时候的贡献。”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1月3日。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推荐内容
合作媒体 机构
关于我们 产品介绍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版权说明 免责声明 隐私权保护 友情链接 专家顾问 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