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艺术观点 >

胡泉纯: 在地艺术创作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人、作品、环境的对话

时间:2018-12-03 20:57来源:中国艺术新闻网——中国 作者:admin 点击:
随着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在全球的爆红,在地创作与艺术乡建的话题再次回到了大众视野。实际上,早在十余年前,国内便有艺术介入乡村的项目诞生,它们有的由艺术家自发而起

随着“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在全球的爆红,在地创作与艺术乡建的话题再次回到了大众视野。实际上,早在十余年前,国内便有艺术介入乡村的项目诞生,它们有的由艺术家自发而起深入乡村局部,有的介入了商业化元素以更加大众维度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今年9月,“无想而为” 南京溧水全域旅游公共艺术装置设计大赛正式启动,向全球艺术家发出了“艺术介入旅游区”的邀请。在围绕这一比赛而展开的活动中,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中央美术学院的胡纯泉老师,作为有着丰富的在地创作与设计的艺术家,他从个人角度与我们分享了关于在乡村场地进行艺术创作的经验。

在地创作与艺术乡建,贵在坚持

网易艺术:作为有过很多乡村实地艺术创作经验的艺术家,请问您如何看待此次大赛的主题“无想而为”?

胡泉纯:这个主题有意思。虽然它是这次大赛的主题,也与“无想山”这一地名有关,在我看来,它更像是在乡村进行艺术创作必备的一种创作姿态。在乡村进行在地创作不能刻意而为,为做而作,应顺应场地。

网易艺术:与其他以选拔优秀艺术创作为目的的大赛相比,此次比赛有哪些显著特点?

胡泉纯:这次大赛在作品征集的表述中不再像其他赛事使用“雕塑”一词,而采用“公共艺术装置”。我想这代表了某种层度上的观念转型,好像试图在探索除雕塑以外的其他类型公共艺术创作的可能性。

网易艺术:艺术乡建的项目其实很早就在国内出现,然而与国际爆红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相比,国内的艺术乡建似乎并没有形成集群效应,您如何看带这种现象?

胡泉纯:一个方面是创作观念还不成熟,没有形成有效的方法论。另一方面,过往我们的艺术乡建项目中,缺少一种可持续性,而时间的持续与经验的积累是艺术事件产生集群效应必不可少的因素。最后,缺乏相应的艺术操作机制,大多艺术事件带有自发性、临时性、局域性,因而无法形成规模和品牌。

网易艺术:在地创作和乡建是互为交叉联系又相互独立的领域,而乡建中的艺术则具有更强的社会性意义和交互性,能否请您谈谈,在这类项目创作中,有哪些要实现的共同目的?

胡泉纯:在地创作和与乡村有关系的艺术创作,跟艺术家平时在工作室里创作不一样。在工作室创作,艺术家思考的是艺术本体的问题,面对的是自我,表达的也是自我。而在乡村或是自然场地则是另一种语境,艺术家的作品所面对的不是艺术馆、画廊里特定的群体,而是无差别的公众。如何完成作品与场地“对话”,作品与公众的有效沟通和交流,这些都很重要。

作品《天坑地漏》

《天坑地漏》实施过程

《天坑地漏》所在位置

清空成见,融入语境,是在地艺术创作的关键

网易艺术:艺术改造乡村的过程中,势必会与所在地本身存在的文化、习俗产生摩擦,如何在项目进行中最大程度让艺术理念被接收与适应,您有哪些经验与建议?

胡泉纯:这个问题提的好,这也是在乡村进行在地创作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以我过往的经验来看,主要是艺术家自己要控制好自己。因为在乡村与在工作室创作相比,创作的语境变了,相应的创作目的也会发生变化。当然,这个跟艺术家个人的艺术表达并不矛盾,也不会损伤艺术该有的思想性和精神性。我们可以理解这种状态是一种限制性条件下的创作,这种限制相反的可以激发创作性。这个过程中艺术家本身的创作意识很重要。你得先了解场地特性。要逐步明确作品要向共众传递什么样的信息?进而再采取相应的创作策略,实现与场地的“对话”和与人的交流。

网易艺术:从您过往参与乡建的经验来看,艺术介入其中之后,会给当地村民带来哪些变化与影响?对艺术家本身,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胡泉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的农村,情况各不相同。艺术作品一方面是可能会对当地环境有所改善,另外一方面,艺术家的思考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和提出一些“问题”。这个问题并不是说所谓的负面的和不好的,而是艺术家通过创作,对一个区域的特质重新发现与解读。艺术因素的激发,会引发其他的联动效应,这才是乡建的意义所在。

至于对艺术家的影响,也是很显然的。把自己投入到原本不熟悉的场地和环境中,让创作者针对场地环境去创作,这对于艺术家来讲是全新的创作体验和思考方式,可以对创作者的思维观念、技能技法,对于材料的掌控,以及实际的执行能力,有一个全方位的考验。

作品《封存》

能落地的创意才是真正的好想法

网易艺术:随着艺术创作媒介的不断突破与艺术边界的继续扩大,艺术家群体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需要合作,对创作者知识结构的要求也更加多元与复合。这种变化对于您的教学工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胡泉纯: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刚才谈到的“问题意识”谈起。如同刚才会场中的提问“投稿的作品是针对于天马行空的想法还是针对具体的落地而去。”其实这是个伪命题,一个不能落地的所谓创意,不能称为一个好想法。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首先是从问题出发,然后通过对问题诠释与解读,呈现为某种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在呈现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技术、手段、材料,问题走到哪一步就去解决哪一步,这个理念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是贯彻始终的。从想法到落地,是一个完整系统,过程中需要借助不同的资源,而且艺术家能驾驭的资源越多,越能够掌控局面,也就意味着创作越自由。

网易艺术:对于本次比赛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类型的作品,您有什么期待?

胡泉纯:这个比较难预判,因为人的想象力是无穷,我想这正是要去开展一次这样的竞赛的目的所在。

 

作品《做镜观天》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推荐内容
合作媒体 机构
关于我们 产品介绍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版权说明 免责声明 隐私权保护 友情链接 专家顾问 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