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3日,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九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范迪安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重庆画院院长、四川美术学院院长、著名艺术家庞茂琨,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届理事会主席团成员如下: 主席:范迪安 副主席(14人 按姓氏笔画排序):王书平 许江 闫平 李翔 李劲堃 李象群 杨晓阳 吴为山何家英 周京新 庞茂琨 徐里 鲁晓波 曾成钢
庞茂琨 1963年生于重庆,1978年至1981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1981年至1988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并获油画专业硕士学位,现为四川美术学院院长、重庆文联副主席、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重庆画院院长,重庆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庞茂琨一直坚持探索古典油画语言在当代文化情境的表达与呈现,将个人的艺术创作熔铸在当下社会现实之中,他总是以凝视的视角来描述现实本身,原本静穆的古典画风也被他赋予了一种别样于日常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而这样的艺术气质不仅仅代表着个人化风格的建构与完整,更能由此衍生出油画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和意义。 雅昌艺术网报道:
《苹果熟了》 布面油画 150x100cm 1983
《镜花缘之二》 布面油画 160x120cm 2013 雅昌艺术网:您作品的创作脉络是怎么样的? 庞茂琨:我的创作脉络一直以来是比较清晰的,总体上来说都是从具象写实的角度思考怎么和这个时代现实问题相结合,寻找古典绘画语言在当下现实情境中的转换与呈现方式。从1980年代的彝族系列,1990年代早起的生活情景描绘,再到1990年代末期较为主观化的创作“模糊”系列,以及2000年之后主观情景化增强的“虚拟时光”系列,我都一直将自己对社会以及个体生存体验的思考不断地呈现转化为创作,近几年更是要求自己能够带着问题进行创作与思考——2010年前后,我创作一些列抽离于现实却又关联现实的“舞台”系列创作,来对应“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现实极速转换与变迁;2013年至2014年,我借用快拍的手法描绘了一组“游观”系列的作品,试图借助异常化的色调让观者能够从画面审视到内心,不是一个简单的旅游题材,是带有主观态度的审视。2015年,我又开始了关于对自我认知的思考进一步深化,通过镜像等方式来来表达数码时代下自我关照的复杂性。而现阶段,我的作品是有关于历史和今天的对话,实际上也是从今天创作者的角度来思考,从这个时间点回望过去展望未来,这是一个时空的跨越,这在作品的情境里都有体现。
《折叠的伊甸园》 布面油画 200×85cm×2 2017
《纳西索斯的新世界》 布面油画 180×140cm 2017 雅昌艺术网:今年9月底在深圳的个展“赋格与重置——庞茂琨作品展”中,我们看到了一些您对美术史上经典图像再创作的作品。 庞茂琨: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基于我这次创作的意图,即希望能够营造一个古今对话的可能性,而这样的对话不是个人化的,是应该引起观者的共鸣与通感的。因此,我选择的都是西方美术史中经典的观者耳熟能详的图像。这些作品看似是我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自由想象,但是其间却给予着一个艺术家对我们文化现实的切身思考。且在我看来,艺术家有义务通过自己的作品去唤起观者对于文化与艺术、当下与历史的不同视角的感知与体验。
《再古典No.11》 纸上铅笔色粉 56.5×38cm 2017 雅昌艺术网:您是怎么开始想到以这种形式来跟西方的经典、西方的文化对话的? 庞茂琨:这是很偶然产生的创作思路,也是基于这么多年来自己对西方古典艺术的学习和研究积累之上的一种自然反应。从大学时期开始,我对古典艺术比较感兴趣,可以说是迷恋,对于古典绘画语言与技法的研究相对于国内其他艺术家而言要深入一些,体会也更深刻、更复杂。但我始终都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完全重复古典的模式已经失去了意义,面对中国现实文化语境与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100余年对古典艺术的革新,古典绘画语言需要找到在当下现实情境中的转换手法与呈现方式。因此,尽管在一直面对古典艺术,但整个过程中却反而总是想着如何从里面慢慢地逃离,慢慢地背叛,并去努力寻找新的东西。然而,这次突然觉得可以回到古典本身,利用作品本身去延展自己新的观念。当然,这样的想法也不是凭空诞生的,也得益于自己多年对古典绘画体验。 这次创作可以说是从临摹开始,在临摹与不断阅读古典作品的画册中,我逐渐找到一种处理与美术史对话的方式。在惯常的古典绘画学习中,临摹更多的是一种学习手段,之前我也会去博物馆临摹古典大师的作品,但都只是把临摹当做一次学习,或者是一个很好玩的参与活动,并没有觉得临摹的过程、那些古典作品可以直接跟自己的创作产生关系。只是在有一天突然觉得临摹也可以作为创作的一种方法,是可以利用的。其实自现代主义以来,西方古典艺术都在被20世纪的艺术家们不断地在再创作,特别是观念艺术以来更是打破了以前的条条框框,这让在架上艺术语言在几乎穷尽之时的视觉艺术变得更加鲜活而更能准确地对应文化激变与多元的当下现实。 可以说西方艺术史给了我成长的养分,也正是有了不断的积累与滋养,这一所学才能也为我所用,才能够自如地在创作中完成自我与历史、与经典的对话,这一系列的创作呈现其实是自己艺术经历中水到渠成的发生。
《拿苹果的女孩》 布面油画 80x65cm 2014 雅昌艺术网:这些临摹作品得以成为创作的关键点在哪里? 庞茂琨:让临摹变得有意义,在我看来,是创作意识的改变,主动地观念性介入让单纯的临摹变得有异于日常。同时,对于古典艺术语言的转化是一种植根于现实的体验与发现,而不是从中树立某种个人风格。基于此,在我看来,在创作中发现一种新的关联是至关重要的,再原有的常规秩序中寻求新的链接,新的对应,新的组合是破解旧格局的重要手段,那些原来被认为是老套的、过时的体系经过新的观念的介入或在内部结构中进行改组,皆可获得一种在意义上的重生。 此外,也是通过这次临摹美术史经典作品的再创作过程,也让我更加明确地认识我们独创并非是绝对的,各时期各领域的艺术总是承上启下,相互关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创造是一种包容的、多维度的、精神性的、观念性的活动,既与客观世界相关,也与主观幻想相联,既与现实相关,也与历史相联。既与我们的认知相关,也与我们的选择判断相联。
《子夜》 布面油画 150×100cm、150×160cm、150×100cm 2015 雅昌艺术网:为什么您选择的都是西方的经典作品,没有中国的传统艺术? 庞茂琨:油画语言的系统是根植于西方文化与艺术中的,我所关注的艺术方向让我更直接地面对东西方文化与艺术的差异,历史与当下的碰撞。作为一个中国油画人,我希望可以慢慢建构起自己之于油画语言的理解与认知,并能够立足于中国今天的社会现实而有所真切地表达。因此,西方艺术史是无法回避的,不能摒弃的,而是系统地进入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找到自己所擅长的语言方式,形成与之对话的可能性。当然,在创作的期间,我也试图找到在中国传统中找到一种视觉上的对比,在我的手稿中有几张体现,但尚没形成较为成熟的创作方案,我会继续思考。 (责任编辑:admin) |
10月13日,色彩无锡2018无锡油画展在凤凰艺都 美术馆隆重开幕,...
日前,永恒的丰碑2018盐城红色文物保护公益宣传活动在我市举行...
作为2018紫金文化艺术节舞台艺术展演板块的新创剧目,由苏州芭...
沉寂已久的艺术品交流、拍卖,在无锡上演。一场主题为臻品荟...
为期5天的第八届中国(无锡)国际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交易会昨日闭...
扬州市扬剧研究所的青年演员们,昨晚给南京观众带来一台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