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展览不人生”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谈高校艺术博物馆 岁末年初,“新时代全国高校博物馆、美术馆的建设与发展――全国高校博物馆、美术馆工作年会”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举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等相关主管部门领导和全国三十家高校博物馆、美术馆馆长及展览、公教、研究等职能部门共80余人与会。会议包括馆长工作年会及博物馆、美术馆展览主题、研究与典藏、公共教育及推广专题三个工作座谈会,探讨高校博物馆的现状与发展。同时,还将举行“全国高校艺术博物馆联盟”成立大会。 高校博物馆(美术馆)已经成为中国一流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11年5月,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其中指出,“高校博物馆是为了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由高等学校利用所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等文化财产设立并向公众开放,致力于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组织。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就高校艺术博物馆的发展谈了他的想法。 问:许院长,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您怎么看中国美院的艺术博物馆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 许江:四十年前的美院,闲阶清凉,疏林冷月。那时的美术馆实质上是陈列馆,却又被省京剧团占着,展厅被作为练功房,吊嗓之声在馆宇中徘徊。半年后,陈列馆归还,迅速成了学院众人关注的中心。1976年伊始,学院将买汽车的钱省下来,买了一批国际书展中的外国美术图册。为了让大家开眼界,便在陈列馆中展出,画册置于玻璃台下,一日一页翻阅,却引得每日数千人来观,不仅美院师生,更有整个华东的艺术青年涌来。欧洲印象派、后印象派以及二十世纪初年的艺术史,最早就是在这样的橱窗阅读中与师生晤面。两个月之后,七七级油画班江南写生,带回一批“红色”的风景,就在陈列馆中展出。众师生称奇之余,仍给予叫好支持。春夏的夜晚,在陈列馆的二楼,中青年教师们纷纷拿出在改革开放前偷练的功夫(小作品)办小型的特展,并在展厅中举行诸多讲座,现身演说艺中甘苦,人生悲欢。隔日,小展结束,展厅又被用作舞厅,师生们又如人民公社社员一般,按了四步、五步的节拍,旋转放松的身姿。陈列馆在那个年代正是白昼和夜晚都热闹的中心。 又两年过去,展览开始密集,吴冠中先生江南写生来此办展,央美研究生毕业展也远道来此。随着七七级的毕业展纷至沓来,陈列馆变得躁动不安起来,开放初年背景下的青年开始将这里作为战场,来宣示自己的叛逆和创意,到了1985年的时候,陈列馆不仅亮相本届毕业生的某种群体性的“冷表现”,而且出现“新空间”等前卫性特展。这些展览直若塞外清笳,秋尽离人,过目难忘,作为那个时代的标志,留在美院的历史中。又接着,赵无极绘画讲习班在此办展,万曼先生壁挂工作室在此办展,中青年教师创作组年展在此办展,随着陈列馆变得如美术馆那般纯粹,这些展览越发留在一代人的难忘记忆中。 问:实际上,改革开放初,中国美院还没有像样子正规的美术馆? 许江:上世纪九十年代,学院决定将礼堂改造,由闲散着的王澍设计,建成美院画廊。画廊的铁木结构,冷索潇潇,巷道错落,让艺术展示成为一份特殊的亮相,承载了那个时代众多的特展。首届西湖国际青年雕塑家邀请展,让全国各美院的雕塑家们集此亮相。“影像与现象”,艺术展在这里揭开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帷幕。“学院中的女艺术家”展、“回归视觉―具象表现五人展”等一系列群展接踵而至,交相登场。美院画廊虽不大,却似乎比陈列馆更具有了美术馆的展示锐度和学术的影响力,也成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老校园中最富活力的地方。 问:中国美院艺术博物馆的发展几乎成为了学校大发展的象征? 许江:新世纪最初的几年,学院在滨江辗转,有限的校园仍有一片不错的展厅。2003年八月,南山新校区建成,美术馆几乎一步登天。第一个大展就是“地之缘―亚洲当代艺术考察邀请展”,这个展不仅是中国人作为主体,第一次走出国门,实地考察并向国际当代艺术界发出邀约,它几乎是今天我们称之“一带一路”的艺展雏形。它以优质的展览与出版物为新建的美院赢得极大的声誉。2012年,美术馆拓建,将原小剧场改成两个大型圆形展厅,展馆面积达到中大型规模。这之后,美术馆举办了一系列大型的学术展和个展,一方面以学院学术的形态,承担学院教学与创作的发动机,直接推进学院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以更为学术和实验的方式,成为浙江现当代艺术创作与交流的平台,活化着杭州城市艺术的全生态。2015年,美术馆被评为中国文化部领导评审的国家重点美术馆。 2011年,在杭州市的大力支持下,我院收藏了七千余件以包豪斯为代表的当代设计艺术谱系。此举撼动国际设计研究界,直接改变了包豪斯收藏与研究的世界格局。这之后,我院在省政府支持下,自我集资,建造了民艺馆和中国国际设计艺术博物馆。两个馆由著名设计师设计,隔河相望,不仅成为学院的人文景观高地,而且它们所内涵的国际视野与本土关怀的双轮驱动思路直接成为我院设计教学的内生动力机制,并带动了后来的国际智造大奖、象山艺术公社等一系列重要品牌,成为浙江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文化支撑。至此,中国美院的三馆合一的特色博物馆群已然构成。 问:通过对中国美院艺术博物馆的概述,您有什么思考? 许江:我院美术博物馆群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不揣冒昧,作了一个基本的梳理。当时只道寻常,回望触目揪心。这一路走来,最重要的是省委省政府包括文化部的有力指导与支持,院党委的坚强领导,广大教授职工的热情支持。作为某类典型的大学美术博物馆,它给我们带来几个重要的思考: 一、高校美术博物馆依托高校、面向教学的特色机制: 高校美术博物馆的建立源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内生机制。早在九十年前,国立艺术院一穷二白,林风眠先生等就四处筹资,创建了学院陈列馆,这不仅是学院重要展示窗口,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这里还都是杭州城市的重要展厅。所以,南山路的美术馆不断拓展,形成今日规模正是教学与创作发展的必须。而建造民艺馆和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既是源于包豪斯等国际设计谱系收藏的机缘,又是今日设计教学疾速发展的内生需求。它们的建立,创造了设计教育的一种特殊的充盈,将国际视野与本土关怀的双轮驱动化为日日可见相伴的场馆,将广袤的历史与田野投放进去,将东方江南的技艺世界与国际上的经典设计及思想投放进去,将万物的理解与追问投放进去,于是场馆成了最活跃的课堂,成了自带方法论的教科书,成为学生们可无数次重访的、日日常新的家园。一种馆院互动的教学机制油然而生。高校美术博物馆虽不如社会美术博物馆那般有着较强的政府资金的支持,但由于它们依托高校、面向教学而葆有了更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支撑,发挥着一般美术博物馆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二、高校美术博物馆群贴近师生、贴近学术的实验品质: 高校美术馆位于校园,贴近师生,是师生向往的创作舞台,也是他们创作实验的第一田园。高校馆的第一观众是师生自己,往往被视为自家人的悉心交流,因此带着很强的学术实验的品质。中外院校诸多历史著名展览往往都在高校馆亮相。正是这种实验品质吸纳了学术创新的内涵,催发了学院学术的创新能量,也赋予了高校美术馆的某种立于潮头的性质。 三、高校美术博物馆不贪大求全、分散多元的组织模式: 正由于高校美术博物馆的这种面向学术、面向研究的特性,它往往呈现出研究院所一般的分散多元的方式,并以此方式形成群落。这种群落模式的美术博物馆在教学中积极地发挥着馆院互动的教学研究机制作用,这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已被证明着的。如何对它们形成有效支持,不仅是校方、院方的事,各级政府也应该给予专门重视。这种重视不是又忙于量指标、搞各类评估,而是应该按实绩给予支持。高校美术博物馆是靠教学科研经费养育着的,它最富足的是以学院为主体的研究力量,它最匮乏的是公益性社会服务的资金支持。它不仅承接教学之用,还承接社会性公益之用,这样的文化之子该如何给予支持,希望各界关注。 作为一个美术艺术家,无展览,不人生。作为一个美术与设计学院,没有好的美术馆,亦难树旗帜,难兴波澜。 (责任编辑:admin) |
10月13日,色彩无锡2018无锡油画展在凤凰艺都 美术馆隆重开幕,...
日前,永恒的丰碑2018盐城红色文物保护公益宣传活动在我市举行...
作为2018紫金文化艺术节舞台艺术展演板块的新创剧目,由苏州芭...
沉寂已久的艺术品交流、拍卖,在无锡上演。一场主题为臻品荟...
为期5天的第八届中国(无锡)国际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交易会昨日闭...
扬州市扬剧研究所的青年演员们,昨晚给南京观众带来一台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