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艺术观点 >

寻古上海︱宝山老城厢:另类的江南“厌水”城市

时间:2019-01-11 19:51来源:中国艺术新闻网——中国 作者:admin 点击:
(原标题:寻古上海︱宝山老城厢:另类的江南厌水城市) 如果从上海市中心去宝山,很多人的首选大概是地铁3号线,全线高架,看风景倒也赏心悦目。眼尖的话还能瞥到中国第一条

(原标题:寻古上海︱宝山老城厢:另类的江南“厌水”城市)

如果从上海市中心去宝山,很多人的首选大概是地铁3号线,全线高架,看风景倒也赏心悦目。眼尖的话还能瞥到中国第一条商业运营铁路——淞沪铁路的几处遗迹。一路飞驰,映入眼帘的不是居民小区,就是工业厂区,总之所见之处全是连绵的建成区,两地之间早已融为一体。

寻古上海︱宝山老城厢:另类的江南“厌水”城市

从图上可以看出1984年时上海市中心和宝山之间还是一派田园风景,到2017年则全部变为城市风貌。图中黄色线为地铁3号线。底图来源:Google Earth

当今宝山城已融入上海城区,成为其最北缘的一部分,再北就是长江,向南不远则是黄浦江汇入长江的吴淞口。在历史上,此地前瞰长江,后扼黄浦,属襟江带浦、形势冲要之所,自古兵家必争。尤其是近代以来,从第一次鸦片的陈化成到第二次淞沪抗战的姚子青,不时诉说着悲愤与壮烈,因而,宝山城身处江南却全无“水作骨肉”柔弱气质,反而处处张扬其铁血性格,城外的钢铁集团似乎也恰好为这一性格作出诠释。

这种另类的江南城市,在城市形态上的最显著特征便是“厌水”。如今宝山老城区域内虽然已经看不到任何水系,但在旧时城内还有些许沟渠,只不过大多浅狭短小,其宽幅大约一步可跨。据历代文献来看,城内最重要也是最早修建的街道——十字街上的几座桥,多数都是在建城几十年后才造的,可见城内水渠并不阻碍道路,宽度应该很小。现存的大成殿前一段小水道就是原先的“学渠”,宽度正是如此。这样细窄的水道,自然不能行船,甚至有时连作为饮水都不够用。光绪《宝山县志》卷四就说:“城中水道,鲜潴蓄之区,且湮塞逾半,猝难修复,设遇小旱,每劳远汲。”更为奇特的是城内水道与街道各行其道,互不相干,迥异于传统江南城市之中街道与河道相互依存的“街水并行”风貌。显然,宝山老城厢是一座不怎么亲水的城市,它更重要的使命是金戈铁马,守卫国门。

寻古上海︱宝山老城厢:另类的江南“厌水”城市

抗战时期日本人所绘《宝山城图》,图中城内河道多浅狭短小。地图来源:《支那城郭ノ概要》(日本中国派遣军1940年刊)

宝山城的前身是吴淞江所城,明代卫所制下的一座军事堡垒。卫所制是明代军队的基本编制,一所的正常编制是一千多人。既然是座军城,必然要站在最前线,最早的吴淞江所城建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比现在的宝山城更靠北。后因江水侵岸,才不得已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后退1里,另筑新城,即后来的宝山县城。据乾隆《宝山县志》卷二载:“(嘉靖)十八年,海溢,旧城东北隅陷。”但就算是海水淹城,战线仍然不退。所以最初的新城十分简陋,土夯的城墙,城内设施草草,多为临时备用,旧城抵在前线,并仍作为吴淞江所的指挥部得以沿用。又据乾隆《宝山县志》同篇记载:“(嘉靖)三十一年,倭犯境,明年夏四月,围旧城,溃,遂废旧城。”经过这场大战,旧城彻底成为灰烟。新城这才接过使命,继续守卫,包砖铺石,升级巩固,打造成为新的海防前线。万历四十年(1612年),旧城完全坍入江中,不复存在。新城东、北两面直抵大江,前无可进,成为新的国门卫士。今日尚存的东城河别名“随塘河”(见民国《宝山县续志》卷二),此河紧贴海塘,塘外便是长江,现时的新塘是2008年前后外拓而建的。如此算来,新城已在此捍江卫海地守望了四百年。

寻古上海︱宝山老城厢:另类的江南“厌水”城市

明嘉靖《吴淞所城图》,当时吴淞江所新城刚建不久,城内也只草具规格,所以图中对城内地物绘制简略。地图来源:嘉靖《嘉定县志》

新城周长四里,四平八稳的正方形,严谨一如军营,透着王朝的纪律和威仪。城门四座,水关的形制略为复杂,并屡经改建。最多的时候,同时存在三座水关,到最后只剩下东南水关的部分构件,躺在临江公园内。民国《宝山县再续志》卷三记载,民国十年(1921年)开始拆城墙,断断续续地拆,拆得很慢,如今还能见到不少痕迹。现今东城河与北城河东段尚在。南城墙东段基址也在,在临江公园内的水关遗迹东侧,一人多高,已被雨水冲刷成一小斜坡。旧城墙向西延伸,出公园,有段长条状绿地,名垚园,是填南城河西段而来。西城河同样有两段改为绿地,分别在友谊路和盘古路北,与两路交汇的地方还有桥梁遗迹。将这些遗迹连成一线,便能隐隐看出一座方形的军城。四里之城不能算大,与其说是座城市,不如说是城堡,不过此城虽小,却犹如一颗钉子打在最关键的地方。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宝山城北的狮子林,城南的吴淞全部沦陷,上海市内黄浦江沿岸也不乏日本人控制的码头,但不拿下梗在中间的宝山城,日本人就是不能全线登陆进攻。于是就有了姚子青死守宝山,全营殉国的壮烈。今天的城内立有一块石碑,劲笔如虬,纪念英烈事迹。

铁血的吴淞江所城之于婉约江南来说,多少显得有些另类。然而,入乡随俗,经过百多年的风雨消磨,城内也出现了诸如冯家河沿、草鞋浜塘等与水道并行的街巷。最突出的是西门外,沿西关市河形成一里多长的街市,是往来商贸的热闹之处。并且还兴起了规模化产业,位于街市中段的今宝钢四村,时称“硝皮湾”,以硝皮工艺而闻名。西关市河今为老市河,西关市的主街即今西门街西段。街市内最早被记录的地物是康熙《嘉定县志》卷二中的“弘济桥”,后为避乾隆讳改称“洪济桥”,在今牡丹江路东侧,桥北原有韦陀殿,今都已成居民小区。光绪《宝山县志》卷二补记了弘济桥在“西市稍”,从而得知西关市的规模。一里之长的街市,对城内总计也就两里的十字街来说,可算是伯仲之间;论繁华,大概还更胜一筹。西市河上共出现过四座桥,从弘济桥一路向东到城西门,依次是聚福、硝皮湾和兴隆桥,聚福桥在今团结路西,兴隆桥在原西门外,三座桥都是康熙年建的,但晚于弘济桥,所以推测西关市的形成时间是康熙之时。

寻古上海︱宝山老城厢:另类的江南“厌水”城市

宝山《城厢市街图》(1915年刊),此图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由中国人自行实测绘制的宝山城区图,图中清晰可见数条与水相邻的街巷,西门外的西关市尤为发达,显示宝山城已从一座军城变身为普通江南城市。地图来源:民国《宝山全境地图》

就这样,吴淞江所城从一座不太具有江南性格的卫所城堡,转变为一座江南市镇。雍正三年(1725年)设宝山县,此城作为宝山县治,正式改称为宝山县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比起所城时期简单朴素的城市形态,至光绪时,城市愈见繁荣,有名可循的街巷已达到三十条左右,相较建城之初简陋已不可同日而语。不过,无论风催雨打,铁血底色还是不曾掉落,如在街巷之中就有一条“倭洗巷”,吴语“死”与“洗”谐音,宝山人的卫国决心如是一般。

寻古上海︱宝山老城厢:另类的江南“厌水”城市

宝山抗战纪念塔与东城河

几经战火,现在宝山老城中遗迹已不多,偶留至今的大多都在临江公园内。公园的正式名称是“上海淞沪抗战纪念公园”,位于原老城东南区块。公园正门恰处在旧时学前街之上,进入园内能看到“八·一三”时遭日军轰炸仅剩大成殿的学庙遗迹,庙前的学渠还在,渠前尤可见嘉庆十年(1805年)堆筑的土山;再往前是东南水关和南城墙的遗迹。除此之外,还有陈化成塑像、姚子青营纪念碑,外侧靠东城河之处建有抗战纪念馆与纪念塔。此塔如同历往城内战士一般矗立守望,风和景明之时,登高远眺,宽阔浩荡的长江尽收眼底,遥望十多公里外荡漾在水波之中的崇明岛,此景此情,颇可驰骋该地怀古与风物之畅思。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推荐内容
合作媒体 机构
关于我们 产品介绍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版权说明 免责声明 隐私权保护 友情链接 专家顾问 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