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年初一,会有一部叫《流浪地球》的国产电影上映。对于春节无聊进电影院的人来说,可能大多数人都不会知道这部电影在内地的科幻迷心里会有多重的分量。实际上,这部电影在电影类型中的定位,以及它对于国产电影的里程碑意义,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 说这是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1980)、《霹雳贝贝》(1988)难道不是科幻电影吗?更不用说当年我们还拍过《十三陵水库畅想曲》(1958)、《小太阳》(1963)。倘若把香港电影也算进来,单单叫《卫斯理》的电影就有好几部,何况邵氏公司当年还拍过《中国超人》(1975)、《猩猩王》(1977),台湾当年甚至还拍过一部叫《战神》(1976)的电影讲关公大战外星人……无论如何,你不能说这些电影不是科幻电影。
《中国超人》海报
《战神》海报 再继续拓开了说就更没边了。毫无疑问你可以把《钢铁侠》、《蜘蛛侠》、《复仇者联盟》都看作是科幻电影,这样横着比过来,国产电影在这块确实一片空白。但你若是把中国电影里的《黄飞鸿》、《东方不败》、《狄仁杰》作为一个类型,横着往好莱坞那边比,也是一片空白。《星球大战》里的“原力”能算是科幻吗?如果这也算科幻的话,那降龙十八掌为啥不能算是科幻?——实际上,当年确有西方媒体把《卧虎藏龙》选入了年度十佳科幻片——这样一来是不是越扯越扯不清了?就想象力来说,东方西方各有千秋,谁也不比谁傻多少。 想要把《流浪地球》这部科幻电影讲清楚,其实只要先选择一个参照物,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多了。这里我选电影《2001太空漫游》(1968)和小说《2001太空漫游》。由电影《2001太空漫游》延续至《火星任务》(2000)、《地心引力》(2013)、《星际穿越》(2014)、《火星救援》(2015)等。粗略的说,这几部电影可以说是好莱坞电影里面为数不多的“硬科幻”。实际上用“硬科幻”这个词也极不准确,应该说,这几部电影是真正基于物理学理论创作的科幻电影,这里姑且称其为“物理学科幻片”。当然,这些电影里面大都能挑出各种BUG各种硬伤,但这类硬伤好比是计算推导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这里的重点在于,这些电影的创作思路是从科学理论和真实的宇宙空间出发,进行计算和推导,而不是天马行动的任意想象。电影《流浪地球》,或许有可能是中国第一部物理学科幻片。 这里先从《2001太空漫游》这部电影说起。当年(1968年),大导演库布里克邀请著名科幻小说作家阿瑟·克拉克编剧,共同成就了这部科幻电影史上开天辟地式的影片,直接影响了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等新一代的科幻电影巨擘。这样空前绝后的一部影片岂能不看?于是,这部电影我看了两遍,睡过去三次。据说,当年电影上映之后,阿瑟·克拉克本人觉得有些想法电影没能表达出来,于是才写了科幻小说《2001太空漫游》。所以对于《2001太空漫游》来说,实际上是电影在前,小说在后。这是一部非常阿瑟·克拉克的小说,和他的另一个长篇《与拉玛相会》堪称是姊妹篇。在我看来,小说的主线故事情节其实没那么重要。阿瑟·克拉克的作品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其中那些只有凭想象才能体会到的细节描写:比如这个像车轮一样的太空城市,靠自转产生的离心力来模拟重力,主人公从零重力的车轮中心登陆,沿着车轮的横条一点一点向车轮转盘走,一点一点的感觉重力从指尖传来……再比如《与拉玛相会》里描写的那个外星人建造的圆柱体的太空城市,站在“里面”远眺,看到的地平线不是慢慢消失,而是向上升起卷过头顶再从另一边向下延伸到脚底下……
《2001太空漫游》剧照 这些都是阿瑟·克拉克小说的独特魅力,也是物理学和想象力相叠加的独特魅力。在这里,科幻小说不是想象一种还没有实现的技术,或者畅想一个虚无缥缈的未来,而是建构一个在理论上绝对靠谱的世界。科幻小说有很多,但阿瑟·克拉克只有一个;科幻电影有很多,但《2001太空漫游》也只有这么一部。在电影《2001太空漫游》之前,科幻电影是庸俗的章鱼外星人入侵地球之类的B级片;而在电影《2001太空漫游》之后,真正把好莱坞科幻电影引向大制作和大众化的,其实是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詹姆斯·卡梅隆的《终结者》、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等等。不是说这些电影不好,而是,它们和《2001太空漫游》不一样。 在我看来,真正继承《2001太空漫游》之衣钵的科幻电影,是许多年以后票房平平评价也平平的《火星任务》。德·帕尔马这位大导演尽管略微有些不着调,却用比一般导演都更加着调的创作态度,请NASA的专家做顾问,花两年时间才拍完了这部电影。片中的各种细节都力求真实,比如真实的火星环境,真实的太空行走等。
《火星任务》海报 事实上,想要把一部电影拍得好看,和想要把一部电影拍得符合物理学真实往往是两码事。比如说,《星球大战》若想拍得好看,就必须在飞船战舰开火时配上像游戏机一样的音效,但从物理学角度讲外太空没有空气所以这个时候不应该有任何声音,但没有声音电影又怎么会让大家觉得好看?《火星任务》大概是想要努力平衡这两边,结果反而两头不讨巧。坚持理论正确的观众可能会觉得它BUG太多,而看电影只图个好看的人又可能觉得它没那么好看。不管怎么说,我个人觉得它比电影《2001太空漫游》好看多了。 可见,即便是财大气粗的好莱坞,想要拍一部在物理学层面靠谱的科幻片也不是件容易事。如某位科幻小说作家说的,在好莱坞科幻电影里面找科学,就像在公鸡屁股底下找蛋一样。物理真实不光是跟电影的观赏体验会有矛盾,跟电影的故事性同样会有矛盾。像《星际迷航》一类的科幻剧,好像整个银河系到处都遍布着长得跟人差不多的外星人,人类轻而易举就能跟他们进行接触,这便是牺牲物理真实成就故事戏剧性的一例。然而,随着全世界人民电影欣赏能力的不断提高,在过去几年,《地心引力》、《星际穿越》、《火星救援》,接连几部以物理学为基础的科幻片陆续上映。事实证明,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正在普遍提高。一部打着物理真实噱头的科幻片,即便是如《地心引力》等故事性稍微弱一点,也会吸引到很多对真实的宇宙空间感到好奇的观众。或许,或者希望,这种“物理学科幻片”在今后的好莱坞电影里会成为常态。
《火星救援》海报 终于要回来说中国科幻了。有一篇晚清的科幻小说里描写了这样一个情节:在许多年以后的未来,中国终于建立了自己强大的海军,有朝一日中国海军和西方列强的海军开战,战场上,中国的海军放出如《西游记》里一般的法宝,大败西方列强。这个细节描写充分暴露出晚清中国知识分子半清楚半迷糊的状态。这一代人隐约感觉到了科学是一个可以产生坚船利炮的好东西,但具体落实到细节层面,从科学这个抽象概念怎么转化成坚船利炮,这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们没有能力做具体想象的。 及至新文化运动,科学被尊称为“德先生”;及至新中国,科学二字的内涵逐渐等同于正确;及至改革开放,科学和技术被合称为是第一生产力。一百年来,科学二字在中国几乎没有承担过负面形象。所以在中国的科幻作品里,极少出现《弗兰肯斯坦》这样的反科学小说,也极少出现《银翼杀手》这样的赛博朋克和反乌托邦。中国同样出现过很多优秀精彩的科幻小说,只是它们在大众当中产生的影响远不及武侠言情之类。过去二十多年,令中国的科幻迷感到无比兴奋的是,在中国这样的科学土壤里,诞生了一位和阿瑟·克拉克神似的本土科幻作家刘慈欣。另一方面来说,过去二十多年,在中国也逐渐产生了能够接受刘慈欣小说的读者群体,而且这个群体一直还在不断扩大。 我本人遇见刘慈欣的小说大概是在2007年春节的时候。假期一口气读完了当时他写完的全部小说,看完之后彻底魔怔了。很长一段时间,《球状闪电》中的宏电子,《三体》中纠缠在一起疯狂运动的三颗恒星,这些画面不断出现在我的梦里。数年之后大刘凭借《三体》三部曲拿雨果奖、上新闻联播、被奥巴马“催稿”等等大红大紫的时候,其实在那之前好几年我已经很熟悉他的作品了。所以我曾经在课堂上开玩笑说,我是看着刘慈欣长大的。如今的大刘至少在年轻人里已经可以说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研究刘慈欣小说的论文更是已经汗牛充栋。自大刘因《三体》三部曲成名之后,把他的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呼声日益高涨。等了好几年遥遥无期的电影《三体》到现在仍然是遥遥无期。今年,倒是《流浪地球》成了第一部由他小说改编并上映的电影。
《球状闪电》书封
《三体》书封 实际上,若要让我不假思索地说出三部刘慈欣的小说,我大概依次会说《三体1》、《球状闪电》和《流浪地球》。这里面前两部规模更宏大,相比之下,《流浪地球》像是一个微缩版的中篇,但同样很刘慈欣。小说中,大刘魔鬼般地演绎了他那理性到疯狂的想象力——全人类一起齐心协力,建造行星发动机,推动整个地球离开太阳系寻找一个新的太阳。 《流浪地球》最早发表在2000年的《科幻世界》杂志上,同名电影一直到2019年的春节才上映。这一前一后相隔了竟然有将近二十年!作为一个可以稍稍让人觉得安慰的类比,当年美国的科普大师卡尔·萨根打算动笔写部科幻小说《接触》,还没开始动笔,便已经有出版社出两百万美金买了小说版权。小说出版于1982年,而根据它改编、由朱迪·福斯特主演的好莱坞电影《接触未来》要到1997年才上映,此时卡尔·萨根已经离开人世。相比之下,大刘能在自己的小说发表近二十年后看到电影上映,也算是人生幸事了。
《接触未来》,又名《超时空接触》 电影《流浪地球》到底拍得怎么样,我还没有看到。无论如何,这样的电影能够上映,标志着我们国产电影在技术方面的一大进步;比这一点更加重要的是,这是国产电影在电影观念上的一大进步;比这一点更加重要的是,这样的电影能够被大众看到,其背后暗藏的前提乃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科学观念正在日趋普及。从长远来看,后者才是最应该庆幸的事。
《流浪地球》海报 (责任编辑:admin) |
10月13日,色彩无锡2018无锡油画展在凤凰艺都 美术馆隆重开幕,...
日前,永恒的丰碑2018盐城红色文物保护公益宣传活动在我市举行...
作为2018紫金文化艺术节舞台艺术展演板块的新创剧目,由苏州芭...
沉寂已久的艺术品交流、拍卖,在无锡上演。一场主题为臻品荟...
为期5天的第八届中国(无锡)国际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交易会昨日闭...
扬州市扬剧研究所的青年演员们,昨晚给南京观众带来一台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