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评论 >

刘小枫谈拉赫玛尼诺夫:我几乎每个月都要听一

时间:2016-07-23 01:18来源:未知 作者:管理员 点击:
文章来源:九十年代初在巴塞尔念书是,我偶然听到拉赫马尼诺夫的一些早期作品——比如据小托尔斯泰的小说改编的交响诗PrinceRostislav(1891年作)、“吉普赛主题随想曲”(Capriccioongyps

文章来源:http://www.21ccom.net/html/2016/pinglun_0719/5847.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九十年代初在巴塞尔念书是,我偶然听到拉赫马尼诺夫的一些早期作品——比如据小托尔斯泰的小说改编的交响诗 Prince Rostislav(1891年作)、“吉普赛主题随想曲”(Capriccio on gypsy Themes op.12,Evgeni Svetlanov 指挥 USSR交响乐队,1973演出版),感动莫名,尤其早期钢琴作品《诉歌集》(一般译作《幻想小品集》,Elegie,op.3)和《音乐瞬间》(Moments Musicaux,op.16,Evgeni Svetlanov ,1989演奏版),禁不住长时间地呆坐。从此以后,我几乎每个月都要听一遍这些曲子,甚至自己在钢琴上去追寻一些令人缠绵悱恻的乐音......

  这些乐音为什么让我如此感动?因为我从中听到了蒲宁“故园”的声音——我在想,倘若蒲宁认识拉赫马尼诺夫就好了。

  在九十年代初出版的《蒲宁散文选》(戴骢译,百花文艺版,1991)中,竟然有一篇短文题为“拉赫马尼诺夫”...... 文章记叙了两人年轻时的初次见面。当时,他们促膝长谈了一整晚,分别时,拉赫马尼诺夫搂着蒲宁说:“我们将终生为友。”蒲宁记叙道:

  像这样的长谈只有赫尔岑和屠格涅夫青年时期的浪漫岁月里才会有。那时,人们往往彻夜不眠地畅谈美、永恒和崇高的艺术。

  多像七十年代末期的我们:那个时候,我们不就经常彻夜长谈赫尔岑的《家庭喜剧》,屠格涅夫的《父与子》么......后来,拉赫马尼诺夫移民去了美国。日子久了,虽然两人也时有见面,蒲宁仍然觉得,拉赫马尼诺夫变得越来越“拘谨”——蒲宁的说法很委婉、很节制,实际上他想说的是:住在美国的拉赫马尼诺夫已经失去了”故园“感,只有蒲宁还在那里独自思念着我们的“故园”......

  二十世纪的世纪末远不如十九世纪的世纪末那么纯洁得让人感动。




这是水淼·dedeCMS站群文章更新器的试用版本更新的文章,故有此标记(2016-07-23 01:18:34)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推荐内容
合作媒体 机构
关于我们 产品介绍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版权说明 免责声明 隐私权保护 友情链接 专家顾问 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